
虎踞江南 新干大墓与青铜王国

千里赣江,万年流淌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赣江东岸的一次考古发掘,唤醒了一位已沉睡三千年的王。王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尽显奢华。其中一对青铜大钺,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王权。沙土虽然模糊了王的容颜,却掩盖不住王昔日的尊贵与权势。王者归来,威仪犹在。
钺彰王威
钺是王权的象征。三千年前汉字中“王”字,就是钺的象形。新干大墓出土了2件青铜大钺,4件青铜小钺。商代同一墓葬出土成对青铜大钺的,只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山东益都苏埠屯的某方国国王“亚醜”墓。类比可知,新干大墓的墓主应该是赣水流域某方国的国王。

目雷纹青铜大钺
中部开口露齿,环饰燕尾纹一周。肩下及周边装饰目雷纹。

双面齿云雷纹青铜大钺
中部开口,双面露齿,环饰燕尾纹一周。肩下及两侧装饰云雷纹,纹中凹线处有错嵌红铜的痕迹。此钺是目前所见商代青铜钺中最重的一件,象征着持有者地位高贵与权力显赫。

方内青铜钺
此组小型方内钺与大型钺外形基本一致,唯器小体薄,状若短体阔斧。新干大墓共出土大小青铜钺6件,单体遗存中出土商代青铜钺数量仅次于河南安阳殷墟亚长墓。

新干大墓陪葬坑模型

蝉纹玉琮
外方内圆,表面浮雕蝉纹,大头圆眼,宽翼尖尾,上下两节蝉尾相对。

吴城城址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吴城乡,面积超400万平方米。位于遗址中心区的吴城城址由四面城垣和护城壕围合而成,北临古萧江,周长2960米,面积约61.3万平方米。城内外功能区齐全,祭祀区位于城内中心位置,生产生活规划有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一座具有方国都邑性质的商代中晚期城址。

新干大墓出土带虎文物一览表
新干大墓随葬品中,虎的形象极为突出,大多数重要器物都与虎相关。伏鸟双尾青铜虎,造型前所未有。国之重器青铜鼎30件,其中有12件,或以圆雕卧虎装饰立耳,或以侧身扁虎作为鼎足。猛虎形象,构成了新干青铜文化的主要特色。

虎首形杖首
圆雕虎头造型,半开口,锐尖齿,乳钉目,旋孔鼻,双立耳。制作精致,线条流畅。

青铜鼎虎耳构件

虎形玉扁足与镂孔玉扉棱片
3件玉质虎形扁足形制与新干大墓青铜圆鼎虎足相似。出土时器身有朱砂绘制的鳞片纹,其中一件上穿一孔。4件镂孔玉扉棱片与玉质虎形扁足配套,应是镶嵌在漆鼎腹部的扉棱。

虎首曲内青铜戈
戈内部弯曲为张口、圆眼的虎首形状。圆眼中原本镶嵌的绿松石已脱落。

虎首曲内青铜戈与圆形玉𤨕
新干大墓共出土3件虎首青铜戈。此件虎首戈出土时,下阑处垂直放置一件圆形玉𤨕,应为戈柲装饰物。

虎耳虎形扁足青铜圆鼎

虎形扁足青铜圆鼎

虎耳虎形扁足青铜圆鼎

伏鸟双尾青铜虎
迄今所见先秦时期最大的青铜虎。器形似虎尊,腹底中空,张口露齿,双尾造型奇特。虎体背伏小鸟,灵动传神。整件器物纹饰繁复精美,工艺精湛。此件双尾青铜虎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表现到了极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具有“虎王”之誉,是赣鄱地区独特青铜文化的重要符号。


率民以事神
殷商时期,崇尚鬼神之风盛行,神权与王权合一。统治者通过祭祀沟通神灵,祈福驱灾,维系社会秩序。青铜礼乐器是祭祀礼仪中最核心的器物,成为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物化载体。新干大墓出土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的青铜礼乐器,在凸显使用者权力与地位的同时,也成为王国统治者“率民以事神”的鲜明写照。

鸟耳夔形扁足青铜鼎
扁足鼎出现于商代早期,至商代中晚期逐渐增多。新干大墓出土扁足鼎14件,占总数的近一半,按扁足造型分为虎形扁足、夔形扁足、鱼形扁足三类,以虎形扁足数量最多,夔形扁足鼎则多见于中原商文化区。此鼎夔形扁足,鼎腹饰三组兽面纹,上下以连珠纹为界。双立耳上各伏一鸟,鼎耳立鸟的设计与新干大墓众多的立虎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鱼龙纹青铜匕
柄首饰省体兽面纹,柄身饰展体龙纹,龙身以菱形几何纹装饰,匙内刻鱼纹,纹样精美。新干大墓出土10件铜匕,仅此件柄部饰龙纹。这些铜匕出土时均被折断叠于一堆,有的匕上残留漆皮,下葬时疑似用漆匣盛装。

兽面纹环耳假腹青铜簋
双鋬状环耳,表面高浮雕羊角兽面纹。腹部和圈足满布四组展体兽面纹,纹带上下界以连珠纹,内底中央阴刻龟纹,龟背中心饰涡纹,形象生动写实。青铜簋是盛放黍、稷、稻、菽等饭食的器具,始见于早商,晚商时大量出现。直而浅的假腹为中原铜簋所未见。

三足提梁青铜卣
敛口,带盖。龙首提梁,提梁一侧有钮,与盖面套环相链接。器身满布细线条兽面纹,辅以连珠纹。盖饰宽线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