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苏作工艺馆(上)

2023-07-22 373 0

继续逛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第二个展厅 —— 苏作工艺馆

前言:

物阜民丰,文化繁荣的苏州,凡金银琉璃绮彩锦绣之属,无不及其精巧,概之曰“苏作”。苏作技艺是文人精神的产物,更是江南文化的典范。

苏之巧甲于天下,“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作举凡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xiū)漆、装潢、针锈之类,无不引领时尚潮流。文人萃聚的苏州,以浓郁的文化气息造就了巧夺造化的苏作技艺。苏作技艺,神乎其技,明清时人一致认为,苏州百工技艺他处无法比拟。

明清时期的苏作技艺引领社会风尚,随着大量的苏州工匠进入宫廷,竹木牙角雕刻和缂丝苏绣等技艺从民间走向宫廷,推动了整个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苏作玉雕供于桌案,苏式家具置于厅堂,苏绣缂丝饰于朝袍 ... ... 江南文化的精致文雅通过苏作技艺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日的苏作技艺依然如故我,秉承传统,不忘创新,伴随时代发展,见证时代变迁,盛世中万千花开。走近苏作,感悟苏州。

雕玲珑: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齐聚,工技比户,物通南北,文化昌盛。技艺活动不再是手工匠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也参与进来,使技术意向与艺术理想得以和谐统一。苏作工艺风尚高雅,巧夺天工,已然成为全国的楷模。时至今日,竹、木、牙、角、玉等各类雕刻工艺仍以精巧玲珑的技法和高雅空灵的审美引领工艺美术的潮流与时尚。

白玉大象(清 乾隆)

以整块硕大白玉籽料圆雕而成,象作向右回首站立状,体态肥硕,臀上趴一童子作嬉戏状,神态怡然,生动有趣。象虽体型庞大,但性情随和,温文尔雅,乃兽中“德高望重”者。“象”又与“祥”同音,有“太平有象”“万象更新”“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此件玉雕大象材美工巧,足以代表清中期玉雕之高度。

白玉透雕缠枝花纹瓶(清 乾隆)

白玉螭虎圆盖瓶(清 中期)

白玉双龙耳圆杯(清 乾隆)

玉色晶莹白润。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外撇。外壁两侧各雕出一条螭龙,形态相同,对称为耳。螭龙作向上匍爬之状,体态极为生动。在龙脊及后足外沿处有少量浅酱色玉皮,作巧色装饰。此杯造型古朴沉稳,纹饰典雅,线条圆润流畅,是清中期玉雕中的精品。

技冠天下: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玉雕以玉之温润、工之精巧独树一帜。苏州玉匠进京,将苏作技艺带进宫廷,实现了技艺的南北交流,为中国玉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白玉瓜瓞(dié)绵绵烟壶(清 乾隆)

主体由白玉籽料制成,随形琢成瓜状。壶身阴刻瓜棱,浮雕瓜蔓与瓜叶,一小瓜结于绵绵藤蔓之中。在瓜蔓之间,阳刻“瓜瓞绵绵”四字隶书。配以红珊瑚枝柄匙。镶嵌绿松石为盖,壶底阳刻“子冈”款。《诗・大雅・棉》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确是时代绵长,子孙万代的绝妙象征。

子冈牌俗称四六牌,一面诗文,一面绘画,并镌名款,均为浅浮雕阳文,落款多为“子冈”或“子刚”。子冈牌虽无确切记载是陆子冈本人所创,但在明代中叶以后已成为玉雕行业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白玉子冈款人物牌(清 常熟徐市公社出土)

子冈佩

白玉苏堤春晓山子(清 乾隆)

白玉琢凤凰带盖瓶(清)

玉桃杯(明)

粉皮青玉海棠花式洗(清 早期)

白玉螭虎高口大洗(明)

白玉琢螭龙双耳圆杯(明)

翡翠巧琢喜鹊梅花洗子(清)

5号:粉皮青玉佛手(清)

6号:白玉三多件(清)

青玉仙鹤回首摆件(清)

白玉双鹅戏莲小摆件(清)

旧玉虎面腰箍花带盖穿带壶(宋)

白玉粉皮青色饕餮纹簋(清)

姑苏妙手:

“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清代造办处玉匠的核心技术成员大都来自苏州专诸巷。从清雍正时期开始就陆续有玉匠被征调到造办处服务,乾隆一朝见于记载的苏州玉匠就有近四十人。

白玉菱花形饰片(清)

碧玉素琢圆杯(红白珊瑚盆景)(清)

白玉双蝠桃洗(清 乾隆)

白玉粉皮青荷叶洗(清 中期)

杨曦制和田籽玉“速写江南”

茹月峰制“泛波无垠”青玉水丞“虾趣”碧玉瓶

翟利军制 和田白玉莲花双耳瓶

葛洪制和田籽玉“灵・玺”(现代)

马洪伟制墨玉竹节熏炉(二十世纪)

蒋喜制“美石三宝”(2015年)

紫檀座和田白玉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犀角玉兰花杯(明)

虺虎龙犀角杯(明)

犀角杯(明)

银镶象牙透雕花鸟带饰(明)

象牙质,共11块,由銙板和䤩尾组成,銙板形状为长方形、桃形两种,背面四角均有象鼻穿,可缀附在衣带上。带板纹饰为透雕,层次分明,地纹为缠枝草叶,主纹刻以牡丹、云雁图案。带板四周包镶银皮,上有楷书“王大成”印章款。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的不同表示官阶的高低。

犀角锦荔纹杯(明)

此杯以犀牛角制成,通体呈暗褐色。敞口,深腹,以透雕花枝支撑为底。杯口沿内外光滑平整,外壁饰有深浅浮雕图纹,腹部浮雕折枝荔枝纹一周,内部分别填不同锦地纹。梗部被巧妙地雕成握柄,上方再饰以折枝荔枝一组攀附于口沿处。

象牙雕船(清)

象牙雕金铃子(清)

整器采用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出圆锥形果实,周身有枝叶藤蔓缠绕,果实粒粒饱满,表面光滑洁净,纹理清晰。上蒂出柄成盖,旋转拧开后带出一根既长且细、环环相扣的链条。此链条系在整根象牙上一点点抠出,不断不裂,活动自如,工艺精湛。

象牙线刻《西厢记》《白蛇传》方笛(清 同治)

竹镂文心:

竹刻艺术是“文人艺术”,兴起于明代嘉定地区,在明代中期形成金陵、嘉定两个主要流派,与苏州都有密切的关系。

竹刻仕女笔筒(明)

竹刻流派:

竹刻艺术至明代中期开始成熟,形成诸如以“深浮雕、透雕”为特色的嘉定竹刻,以“简刻、浅刻”为特色的金陵竹刻,以“留青雕”为特色的浙派竹刻等多种流派,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审美价值。

文人刻竹:

清初至乾隆年间,竹刻大家在技法上有创新,影响较著者有吴之璠、封锡禄、周颢、潘西凤等人。嘉定文人周颢工画而兼竹刻,以书入画,以画法施之刻竹,用刀如用笔,是融南宗画法入竹刻的第一人。其刀法有继承,有创新,更有影响。清代后期,竹刻山水多法南宗。

竹雕草虫笔筒(清)

竹刻钉足山水人物笔筒(明)

此件笔筒集圆雕,透雕等技法于一身,平底,嵌三竹针支撑整器。青松翠柏挺立于山石之上,树下一老者倚石侧坐,若有所思。技法上用刀生动活泼,勾勒处正侧顺逆,劲健盘曲,如苍虬腾跃;颇染处薄破淡削,轻点斜拂,如春燕啄泥。

图左:朱三松竹雕山水香筒(明)

图右:竹雕仕女礼佛图香筒(清 康熙)

竹雕和合件(清)

图左:竹刻荷蛙件(明)

图右:竹刻鼓式人物盒(清)

文竹刻松竹草舍扇(清)

图5:任敏华制核雕“虎溪三笑”(二十世纪)

图6:周建明制核雕“钟馗”(现代)

鲍天成刻 小虫竹节银杏木笔筒(明)

以银杏木雕成竹筒形,筒身浮雕三只小虫自由地爬行于竹叶之间,乐趣横生。筒下端刻阳文“鲍天成”篆书印章款。整器雕工精美,刀法细腻,实属木雕佳作。鲍天成,明代雕刻名家,苏州人,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之类,所刻犀杯极负盛名,可与当时琢玉名手陆子冈齐名。

紫檀嵌银丝凸雕九龙笔海(清)

沉香木雕菊石圆形高筒杯(明)

紫檀嵌银丝八角梅花柄龙杯(明)

沉香木雕渔钩图笔筒(清)

紫檀雕八宝方格梅花纹葫芦盒(清 道光)

此盒以紫檀作葫芦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蒂出柄为盖,下层肩有子母口,可开可合。瓶底有银丝镶嵌双栏边框,框内镶嵌金丝隶书“行有恒堂”四字款。“行有恒堂”是清宗室载铨堂名。

黄杨木雕铁拐李像(清 康熙)

陆涵生制 红木双梧桐叶搁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搁臂以红木制成两片梧桐叶的造型,梧桐叶打磨光洁而富有艺术神韵。叶脉采用浅浮雕技法,以突出叶上的经络层次,强化光影间的对比。两叶之间采用镂空雕技法,呈现空灵的效果。陆涵生(1905-1994),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苏州红木雕刻厂工艺师,师承苏州雕刻名家吴麟昆先生。

椰壳浮雕棋缸(清)

犀牛角杯(清)

犀牛雕荷叶形杯(清)

象牙山子(清)

象牙雕

剔红寿字纹八角盘(明 嘉靖)

盘呈八角形,口沿凸起棱线,浅腹,随行圈足。通体髹红漆,外底髹黑漆。盘心在“卐”字锦地纹上压雕一巨大“寿”字。外壁亦作八开光,其内为“回”字锦地纹上浮雕杂宝纹。外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为典型嘉靖年款。

剔犀镶银里如意纹碗(元)

夹纻木胎,两面堆漆,外厚内薄。外壁漆层为褐色与朱色交替重叠,共11层。雕刻上下相交的如意云头纹,刀口断面圆润光滑并露出不同的色层。内壁施数层薄薄的黑漆,银里的口沿反转后嵌入漆碗口沿中,融为一体。漆质蕴亮,黑里带红,刀法娴熟,图案简洁,堪称元代剔犀的典范。

东花盒主书画端砚(清)

白玉海屋添筹图倭角方盒(清 乾隆)

玉质洁白,长方形,倭角,子母口,平底。盖面浮雕海屋添筹图:海面上波涛翻涌,右侧有一巨石耸立,左侧一幢楼阁露出重檐,空中白云飘飘,一只仙鹤口衔一筹正朝海中楼阁飞去。“海屋添筹”比喻神仙增寿,以此寓祝“长寿”“添寿”。

白玉鸣凤在竹花插(清 中期)

陈琴制牛角框拉烫檀香宫扇“吹箫引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相关文章

丽江记,偷得半日闲
宁波记,天一阁博物院(下)
宁波记,天一阁博物院(上)
宁波记,鼓楼、老外滩
宁波记,天一阁月湖
宁波博物馆:“阿拉”老宁波 — 民俗风物陈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