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现象,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民俗文化存在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在民间世代传承,又随着时代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流融合而发展变化。
深圳以广府和客家民俗系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圳濒临大海,扼珠江入海口,“以海为活”的沿海居民和经此出海的远行者们,在长期的海上活动中又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习俗。
鞭春催耕、深圳本土居民主要由西部的广府人和东部的客家人组成。广府人和客家人是历史上形成的汉民族中的两大民系,各自保有本民系的传统习俗,然而长期相邻而居,又让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的习俗。
服饰店,是裁缝服装、零售布匹和打制金银首饰的商店。清代以来,深圳西部的广府人,富裕人家男穿长衫马褂,头戴尖顶瓜皮小帽,女穿旗袍,衣料考究。农民及体力劳动者,男穿对襟粗布纽扣上装,大裆裤,夏天穿短裤,俗称“牛头裤”;女穿大襟衫,大裆裤。东部的客家人,农民衣料多是自家妇女织染的土布,俗称“十丈乌”。客家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除自织自染的大襟衫,大裆裤外,夏天还戴缀有帽帘的竹编凉帽,冬天头戴防寒的冬裙(即头帕,又称包头仔)或抹额,日常劳作时喜欢在上衣外系一条绣花围裙。渔民终年赤足,穿廉价土布衣裳,头戴俗称“铜鼓帽”的小竹笠。
首饰,例如发簪。
糕饼店,传统小食在深圳历史悠久,数百年来一直由民间手工生产,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分为油品类和糕品类。油品类即油炸小吃,主要品种有油角、糖环等;糕品类主要品种有云片糕、艾果、松糕、鸡椿角等。这些小食的主要原料为我国南方特产的糯米粉和砂糖,其口感为甜、糯、香、脆,符合南方人的口味。
馆藏金漆木雕展览:
本次展出的金漆木雕分建构(饰)件、家具陈设、祭祀器具三大类。装饰图样多为花鸟瑞兽、山水木石、人物故事、祥瑞纹饰和图案化文字。
金漆圆雕狮形建筑木构件
金漆木雕观音像
金漆圆雕对狮
金漆木雕人物故事纹供品盒
金木雕制作工序图:
整料 —— 起草图 —— 上草图 —— 凿粗坯 —— 细雕刻 —— 填料 —— 上漆 —— 上金胶漆 —— 贴金
金漆圆狮形建筑木构件
红底金漆浮雕花鸟纹红烛盒
金漆圆雕鱼龙形建筑木构件
金漆木雕鸳鸯戏水纹饰板
金漆木雕松鹤纹饰板
金漆木雕人物八卦纹饰板、金漆木雕麒麟八卦纹饰板
金漆圆雕鱼龙形建筑木构件
编织作坊,编制通常就地取材,北方以柳、草编织,南方以竹、藤编织。竹编先将竹子刮青去节,剖成竹篾,再经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就可制成各种各样结实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山藤编织的各种用具,则更是具有柔韧、细腻、精美的特点。
中药店,传统的中药店是销售各种草药和丹、膏、丸、散的店铺。
有的中药店还请郎中在店内坐堂诊病,开方取药。中药店店名普遍采用较吉利高雅的字眼,如“永安堂”、“同仁堂”等。至建国初期,宝安县有大小中药店上百间。
酿酒作坊,这是一间土法酿造“客家娘酒”的作坊。过去客家妇女多会酿酒,酿酒手艺的高低甚至成为衡量妇女能干与否的一个标准,故客家黄酒又被称为“客家娘酒”。酿酒要经过选料、浸泡、蒸米、冷却、拌酒曲、发酵、取酒、煮酒、封坛九道工序。客家娘酒是一种糯米酿造的甜酒,酒精度数较低,约在15度左右。另有一种蒸米发酵后蒸馏出来的酒精度数较高、酒色透明的“烧酒”。
豆腐作坊,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相传由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黄豆、青豆或黑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卤、凝固、成型等工序而成,分为以盐卤点制的北豆腐和以石膏点制的南豆腐。以肉、鱼、香菇等做馅的客家酿豆腐堪称岭南美食中的一绝。
沙井蚝店,沙井蚝,古代称靖康蚝、归靖蚝,是深圳的著名海产,珠江出海口一带产蚝的历史可上溯至晋代,蚝民围竹投石开塘种蚝至迟出现于宋代。蚝民在每年的冬至前后到次年三月收蚝。除部分以鲜蚝上市外,所收之蚝多制成生晒蚝干、熟晒蚝干、蚝豉以及原汁蚝油,用于食用或售卖。
用生蚝壳做的墙面
“烟魁”匾额
戏服:兵帽、将盔、黑纱帽
舞狮
学堂,上有“鹏程初步”匾额
门神
粤剧,好待冰肌永在郎怀暖
粤剧戏服,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广府人聚居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的基本声腔曲调有梆子、二黄、西皮、牌子、小曲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广东民间说唱艺术。近几十年来,又吸收了歌剧、话剧、电影、西乐等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舞龙,龙腾四海庆太平。
衆(zhòng)山一览
畊一堂
书房,上有“书香”匾额
书房一角悬挂一对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跪拜双亲
膳厅
樂耕堂
洞房花烛
洞房花烛醉人时,传统的婚假礼仪繁琐,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是指婚聘过程中双方交换的文书,即聘书(订亲)、礼书(礼单)和迎亲书。所谓“六礼”,据《周礼》记载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客家人缔结婚姻的仪式(大婚)虽经长期演变,但从媒人提亲、不问生辰八字、下聘、定亲到迎亲的一套礼仪基本沿袭古制。
婚房
弄璋正月喜上灯,每年春节期间,深圳地区的客家人有“上灯”的习俗。“上灯”又称“升灯”,一般是当年或近年家中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要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告知祖先家中有新增男丁,以示庆贺。
各村各族的“上灯”时间略有不同,一般固定某个日子,早可至正月初六、初七,晚至正月十五。“上灯”时添丁的家庭要置办酒果祭品敬祖公和天地神明,还要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
“期颐纪瑞”、“隆庆俊伟”牌匾,道光年间。
龙腾四海庆太平,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和吉祥灵兽。客家人逢年过节或喜庆日有舞龙的传统风俗,所舞之龙分长龙、草龙、火龙、纸龙等。深圳平湖纸龙极具特色。平湖村刘姓村民过春节舞纸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有独特的表演舞技、乐器乐曲及传统习俗。
天后庙前“辞沙”祭,深圳原有天后宫(庙)30余座,现存11座。其中南山赤湾天后庙为环珠江口地区之最,在港澳及东南亚一代享有盛名,是原“新安八景”之首。赤湾天后庙始建年代不详,经明清时期不断重修扩建,至清代中期已形成巍峨的建筑群,有99道门,100余间房,占地900余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此庙被毁,1992年在遗址上重建的天后宫是其中的主体部分。过去深圳的天后宫信仰非常兴盛,大型祭祀活动主要有天后诞和“辞沙”祭祀。
天后“辞沙”祭祀
吴氏宗祠
深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华,内涵丰富,兼收并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复兴和创新,与时俱进,注入了新时代精神。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犹如强力的磁场,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同时也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民俗文化也将为世界人民观察了解深圳历史文化提供一个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