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第二、三层次逻辑推演

2022-12-24 794 0

第二层次的逻辑推演:
舆论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是能量的储存,而是能量的释放。所以,舆论作为一种能量,是一种释放的能量,一种做功的能量,它由社会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将转换为社会的其他能量。所以,舆论作为能量必须展现出来。这就涉及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二个共识 —— 舆论的公开性特征

舆论是表达的,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能量才能够释放,因此,舆论的表达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舆论的力量。舆论不是简单的公开,而是要达到表面的公开。舆论不是能量的储存,而是能量的爆发。

舆论做的是表面文章,用的是表面功夫。舆论的表面性是舆论研究的一个死角。人们往往用公开性代替表面性。但舆论真正的特性,就存在于表面性。

舆论的力量不仅是压力,更重要的是压强。压强的公式 P=F/S,S就是面积。舆论的压强是压在表面上的,跟体积无关,而是跟表面积有关。

学者对舆论表面性的认识有三种偏差:

  • 第一,因为舆论是表面的,所以舆论学研究也是肤浅的,抵不住社会的本质。殊不知只有肤浅的学问,没有肤浅的研究对象。越是表面的东西,越是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本质。
  • 第二,认为舆论是表面的,满足于研究舆论的表面,不肯深入研究。
  • 第三,仅把舆论的表面当做跳板,一味挖掘舆论背后的真相。殊不知,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做研究。在地球任何一个表面深挖下去,最后发现的都是熔岩。

所以,真正的舆论研究应该既重视舆论的面子,又重视舆论的里子,而且研究的重心不是由表及里,而是反过来由里及表。

现在舆论学界很流行用群体动力学来研究舆论,但为什么很多人最后却误入歧途?就是因为忽视了舆论的表面性,结果是用整体的动力机制,来解释只是表面的运动行为。群体动力学必须与流体力学及表面力学结合起来,紧紧扣住舆论的表面性,探讨舆论的表面涌动与表面运动,才能抓住舆论的真谛。

第三层次逻辑推演:
舆论作为一种能量,它的能量大小是和关注的多寡相关的。纯粹个人的单一关注,不是舆论。舆论的力量是靠关注的聚集形成的,这就牵涉到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三个共识 —— 集合性特征

就本质而言,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事物的真理性,而是舆论的集合性,聚集是一种自然的集合。曾几何时舆论的这种集合性力量,使它有了一个漂亮的别名 —— “民意”。民意可以是一种舆论,但舆论却不等同于民意。关注的聚集是舆论场各种力量的聚集,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同一事物的关注。至于关注的态度,却可能千姿百态。如果聚集的都是人民的呼声,就会成为休谟所说的统治力量的来源。如果聚集的都是正义的声音,并且形成绝对的舆论优势,就可以成为改朝换代的力量,成为卢梭所说的高于法律的力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关注的聚集不过是各种声音的大杂烩,极端,偏激,无知,杂陈其间,更像是黑格尔所描绘的:“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这样就可以解释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二大分歧 —— 舆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舆论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而是中性的。它偶尔是正面的,偶尔是负面的,常态是中性的。

现在可以给舆论进一步下定义:舆论是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当公众等作为舆论主体,关注当然就是聚集的。但问题是舆论的主体应该是传播的主体,而关注不过是舆论主体传播的结果。只有关注者制造了新的传播,它才是传播的主体,舆论的主体。因此,舆论关注的聚集可以是关注者主动的作为,也可以是被其他传播主体引发的被动结果。

换句话说,由多数人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主体)向多数人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对象),在多数人间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路径),都可以引发关注的聚集,实现舆论能量的集合性。因此,舆论的主体未必应当是多数人,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引发了关注的聚集就制造了舆论,他就是舆论的主体。这样我们就彻底解开了舆论的最后一个分歧谜底 —— 舆论的主体是什么。以往舆论的定义为何走不出公众等概念的限制,就是把舆论的集合性特征简单看作多数人的行为,而没有想到引发人们的关注,也可以创造关注的聚集,实现舆论的集合性。

舆论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舆论的复杂性。舆论集合性来源的多样性解释,打开了舆论主体的理论枷锁,也解放了舆论的定义。舆论主体的概念就和舆论客体的概念一样,是一个任意的主体,人类任何人,机构都可以成为舆论主体。于是,我们的舆论定义最后是这样的:“人类任一群体,个人或机构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可以简化为: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相关文章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人类的管理活动及管理的必要性
《闲话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舆论是怎样的世界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舆论的三个共识
《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弱传播:舆论世界的法则

发布评论